2009年8月30日 星期日

有關Wallace與Moore根據Robert Swinhoe採自"打狗"標本所發表的蝶類新種

Frederick MooreAlfred Russel Wallace根據Robert Swinhoe於1862年退休後攜回英國的標本在1866年於皇家倫敦動物學會的期刊上發表了這篇文章: Wallace, A.R. & Moore, F. 1866. List of lepidopterous insects collected at Takow, Formosa, by Mr. Robert Swinhoe. Proceedings of the Zo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 1866(2): 355–365. 而這篇文章也被某些台灣的自然史研究者認為是有關台灣產昆蟲的第一篇科學記述(註一). 在這篇文章中, Moore與Wallace記載了Swinhoe採自打狗(Takow)的鱗翅類昆蟲, 其中包含五個蝶類的新種: Pieris formosana Wallace (=Appias lyncida formosana) (台灣粉蝶), Euploea swinhoei (=Euploea sylvester swinhoei) (斯氏紫斑蝶), Terias vagans Wallace (=Eurema laeta punctissima (Matsumura, 1909)) (端黑黃蝶) (註二), Pontia niobe Wallace (=Leptosia nina niobe) (黑點粉蝶)與Lycaena nisa Wallace (=Famegana alsulus (Herrich-Schaffer, 1869)) (台灣姬小灰蝶, 黑星姬小灰蝶) (註三). 在這五種採自"打狗"的蝴蝶中, 端黑黃蝶在柴山是否存在有待調查, 因為鑑定困難的黃蝶基本上很難吸引蝶類愛好者的留意, 而我們對於過去在這個地區所進行調查結果的黃蝶屬鑑定都抱持懷疑的態度. 而黑星姬小灰蝶則除了採自雲林的一筆記錄之外在台灣完全消失. 由於Robert Swinhoe送給Wallace的標本在後來被轉賣給William Chapman Hewitson, 一位富有的英籍昆蟲收藏家, 而Hewitson在整理這批標本時更換了標籤導致標本認證的困難, 這些標本即始在William Forsell Kirby在Hewitson身後整理其收藏所著的名錄Catalogue of the collection of diurnal Lepidoptera formed by the late William Chapman Hewitson, of Otlands, Walton-on Thames; and bequeathed by him to the British Museum中亦未出現. 幸虧大英自然史博物館於10年前開始著手對華萊士的昆蟲標本典藏進行整理, 因此這五種蝶類的模式標本才得以在嚴密的認證過程中被發現.

註一: 然而在同一期中, 貝氏擬態的發現者Henry Walter Bates亦於339-355頁根據Swinhoe所採集的甲蟲發表了一篇專文, 因此論發表的先後順序來說, Bates的這篇文章應該才是第一篇有關台灣昆蟲的科學性記述.
註二: Wallace在描述Terias vagans的時候引用了台灣與印度的標本作為模式標本, 然而經過我們在大英自然史博物館的檢查發現應該被指定為選模標本(lectotype)的台灣產標本可能已經遺失, 而是否指定一個新選模(neolectotype)則牽涉黃蝶屬複雜的分類歷史, 亞種劃分, 與命名規約, 這個疑難將在未來由我們與師大生科系徐堉峰教授嘗試解決.
註三: 由於nisa的模式標本在過去幾乎沒有人檢查過, 因此在1992年的台灣鱗翅目昆蟲誌上, 白水隆與上田恭一郎把"Zizina nisa"當成一個存疑種. 我們在檢查過模式標本後確認此種與Famegana alsulus (Herrich-Schaffer, 1869)同種, 但是因為其中還會牽涉複雜的命名規約議題, 因此有待我們與徐老師的研究發表後才能確立那一個學名是有效的.

台灣南部早期昆蟲學的研究

這是國立台灣大學昆蟲學系朱耀沂教授於1984年為台灣昆蟲學會(時稱中華昆蟲學會)所撰寫的專文[全文下載], 其中對於台灣南部昆蟲學在二次世界大戰前的發軔與發展作了系統性的簡述. 吳永華先生所著的數本著作中所提到的相關人物亦以朱老師這篇文章為藍本進行延伸.

本計畫將由斑蛾科標本之數位化工作開始進行

由於斑蛾科(Zygaenidae)昆蟲標本是本研究室收藏的重點, 也是最為齊備的類群, 因此我們將優先將本研究室所藏之大多數針插斑蛾科標本進行數位化工作. 將被數位化的標本不限於台灣產種類.

2009年8月28日 星期五

Alfred Ernest Wileman的身影 (Part III)

根據大英自然史博物館昆蟲系圖書館前館長Pamela Gilbert於1977年的著作A Compendium of the Biographical Literatureon Deceased Entomologists指出曾經有四篇文章替Alfred E. Wileman的生平作了記述, 分別為:
Riley ND. 1929. Entomologist 62: 215-216.
Jordan K. 1930. Proc. Ent. Soc. Lond. 4: 130-131.
West RJ. 1930. Zephyrus 2: 140-144. (生平)
Anno. 1955. Tinea 2: 127-128.
其中發表於Tinea的文章是唯一刊載Wileman肖像的文章, 可惜台灣並沒有任何圖書館有這些文獻, 我們將在獲得這些文獻之後再整理呈現於本計畫網頁上.

Alfred Ernest Wileman的身影 (Part II)

我們尚未從史料中讀到Wileman在台灣的行程與安排, 包括在台灣見了什麼人, 又如何安排生物標本的採集活動, 在台灣的活動與他在日本的生物採集是否有關? 雖然我們還沒見到這樣的文獻, 但是仍然可以由Wileman帶回英國的標本中窺見一二. 以目前已整理的文獻與標本資訓來看, Wileman在台灣採集標本的主要地點是柴山地區(Takaw, Takow), 阿里山與大塔山(Arizan, Daitozan), 以及關仔嶺(Kanshirei). 然而在他的收藏中仍然有一些尚無法解讀的採集地點, 例如"Jijimichi".

2009年8月25日 星期二

1871年的哨船頭影像

英國Wellcome Library所數位化的歷史影像, 攝影者為John Thompson, 年代為1871年. 由這些圖片可窺知19世紀末高雄港至旗津半島間區域的地形地貌與植被概況.

Takow (=Takaw, Takao, Takou)倒底是指什麼地方?

[待續]

Alfred Ernest Wileman的身影 (Part I)

A.E. Wileman (1860-1929)在台灣的昆蟲學發展史上絕對是一位重要的人物. 然而我們對他的瞭解是非常有限的. 我們只知道他的姓被冠在數種鱗翅類昆蟲上, 例如韋氏麻斑粉蝶(Delias weilmani)與偉塔波紋蛾(Takapsestis weilmaniella), 也知道他曾經出任大英帝國於日本, 台灣與菲律賓的外交公職. 然而有關他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他在駐日, 駐台與駐菲期間的博物學活動之間的關聯與對台灣與東亞的昆蟲學的影響, 在大多數的文獻上並沒有被提及. 吳永華先生所著的一系列台灣自然史書籍僅對日籍學者在台灣的活動有著較深入的探索, 而對西方學者在台灣活動的歷史探索則停止於1900年之前, 因此Wileman自然就僅僅是一個看似有名, 但卻謎樣的人物. 本計畫除了將把Wileman在20世紀出採自台灣的鱗翅目標本進行數位化之外, 也將儘可能由文獻中找尋Wileman的身影, 以漸漸拼湊出這位連肖像都沒有的人物.

首先我們從任教於九州工業大學Ian Ruxton於2007年編輯的英國外交特使Sir Ernest Satow(漢字名: 薩道義)於1895-1906年間出使日本與中國的半官方信函(The Semi-Official Letters of British Envoy Sir Ernest Satow from Japan and China (1895-1906))中找到了有關Alfred Ernest Wileman的描述. 在這本書中, Wileman的名字開始出現於1896年6月30日的信件中. 信的主旨為英帝國駐日業務人選問題, 信中亦提及台灣淡水的情況, 而Wileman與另一位"Layard"(註一)皆為被考慮的人選, 但Wileman似乎並非Satow所認為適合的人選. 在1898年2月24日的信中, Satow特別提到Wileman事實上是一位"浮譟的傢伙"(fighty creature), 從這封信開始, Ruxton開始說明Wileman出始日本的經過. Wileman是在1882年7月4日被任命為實習翻譯員(student interpreter), 從1892年7月7日到1894年10月29日期間則擔任代理日文秘書, 從1894年的10月30日至1896年的3月31日期間則為日本首相辦公室助理; 在1896年4月1日到1897年2月21日則為代理法院常務官. 在1896年12月28日被提跋成為神戶與兵庫的副領事, 並駐在神戶. 隨後他在1901年4月1日調至北海道的函館成為副領事. 1903年5月21日, Wileman第一次調至台灣, 駐於台南直至1907年他再被調至橫濱任總領事為止. 1908年6月1日Wileman本來將被調至夏威夷的Honolulu但未成行. 於1911年時Wileman獲得加冕勳章(Coronation Medal), 隨後於1914年10月24日退休. 然而此書中並未提及Wileman第二次來台的行程.

註一: 英帝國在同一時期於錫蘭(斯里蘭卡)民政機構服務的Edgar Leopold Layard為著名的鳥類學者, 其姓氏亦被用以命名數種鱗翅目昆蟲, 如拉氏大簑蛾Eumeta layardi Moore, 1855. 但這位Layard與派註日本兵庫領事R de B M Layard並無關聯.

此計畫之緣起與目的

鱗翅目昆蟲(Lepidoptera)為昆蟲綱之第二大目,也是各型植被與生態系中最重要的植食性昆蟲(herbivorous insects)之一,無論在博物典藏、科普教育、生態保育與生物多樣性研究上皆有舉足輕重的角色。根據最新之研究結果,臺灣產鱗翅類昆蟲至少有近5000種。由於鱗翅群是各項生物資源、博物館收藏以及公眾展示中的要角,因此我們選擇這個類群以及其寄主植物進行其標本與文獻之數位化工作,並藉由網際網路的便利性與科技達到維護收藏品質、促進科學研究以及普及大眾科學教育的目的。本研究延續過去三年的計畫(見digileps網頁與blog)對台灣產大鱗翅類昆蟲的標本典藏進行數位化工作,而此新計畫的特點在於數位化對象為典藏於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之鱗翅類昆蟲及其寄主植物標本,尤其是潛葉性物種所造成的潛痕標本。此外我們也將以英國於清帝國時期駐台領事Alfred E. Wileman在台灣南部的博物學活動歷史為主軸,對他所留下的有關20世紀初台灣南部博物學活動的歷史與典藏進行數位化工作與探查。

據台灣一般自然史書籍指稱, 韋爾曼(Alfred E. Wileman)原為英國駐日領事,他於1903年首次到台灣擔任英國駐清帝國領事,其駐在地點即為目前已成為咖啡館的「打狗英國領事館」。Wileman於台灣停留期間為1903-1912年,期間他多次至阿里山、關仔嶺、大塔山等地採集昆蟲標本。Wileman事實上在台灣的鱗翅類昆蟲研究史上是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然而他的生平與採自台灣的藏品卻鮮少被台灣的博物學史工作者所提及。韋爾曼在1908至1930年間於倫敦皇家昆蟲學會陸續發表了數十篇有關台灣蛾類的科學論文。許多的論文則是他離開台灣至馬尼拉履新,之後回到倫敦後撰寫的。此外韋爾曼曾在高雄柴山地區(也就是當年所稱的Takao,或音譯為打狗)採集大量的標本。這些標本之中有許多物種現在已不復見(例如齒斑草蛾Ethmia dentata),或其分布仍僅限於柴山地區。我們在過去的數位典藏計畫中即已針對Wileman當年送回倫敦的標本進行模式標本與重要引證標本的數位化,而我們相信若能將韋氏在20世紀初所採集的標本與近年於柴山所採集的標本以數位化方式呈現,不但可對物種與生態系的變遷進行初步的瞭解,也能協助大眾與研究者瞭解台灣南部於西方博物學者早期對台灣自然環境探索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