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台灣一般自然史書籍指稱, 韋爾曼(Alfred E. Wileman)原為英國駐日領事,他於1903年首次到台灣擔任英國駐清帝國領事,其駐在地點即為目前已成為咖啡館的「打狗英國領事館」。Wileman於台灣停留期間為1903-1912年,期間他多次至阿里山、關仔嶺、大塔山等地採集昆蟲標本。Wileman事實上在台灣的鱗翅類昆蟲研究史上是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然而他的生平與採自台灣的藏品卻鮮少被台灣的博物學史工作者所提及。韋爾曼在1908至1930年間於倫敦皇家昆蟲學會陸續發表了數十篇有關台灣蛾類的科學論文。許多的論文則是他離開台灣至馬尼拉履新,之後回到倫敦後撰寫的。此外韋爾曼曾在高雄柴山地區(也就是當年所稱的Takao,或音譯為打狗)採集大量的標本。這些標本之中有許多物種現在已不復見(例如齒斑草蛾Ethmia dentata),或其分布仍僅限於柴山地區。我們在過去的數位典藏計畫中即已針對Wileman當年送回倫敦的標本進行模式標本與重要引證標本的數位化,而我們相信若能將韋氏在20世紀初所採集的標本與近年於柴山所採集的標本以數位化方式呈現,不但可對物種與生態系的變遷進行初步的瞭解,也能協助大眾與研究者瞭解台灣南部於西方博物學者早期對台灣自然環境探索的歷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